站長介紹

孔丘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[1][2]-公元前479年4月11日[3]),氏,名[4],字仲尼,後代敬稱孔子孔夫子。生於魯國陬邑,祖先為宋國人,東周春秋末期魯國教育家哲學家,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。孔子為儒家創始人[5][6][7],其德性論五行思想(仁義禮智信)對鄰近地區,如: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等有深遠影響,此等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。在某些宗教中也被視為神祇孔子在世時被譽為「天縱之聖」、「天之木鐸」,由董仲舒倡議,漢武帝施行「獨尊儒術」政策,後世統治者或孔教信徒陸續尊稱孔子為聖人、文聖、至聖[8]、至聖先師、大成至聖先師[9]、萬世師表[10]。道教稱號:太極上真九疑主宰文昌皇人玄聖道君、東海廣桑山真君、闡猷大帝、興儒盛世天尊[11]
傳言孔子是水精子轉世。《太平廣記》:「周靈王二十一年,孔子生魯襄之代。夜有二神女,擎香露。沐浴徵在。天帝下奏鈞天樂,空中有言曰:『天感生聖子,故降以和樂。』有五老。列徵在之庭中。五老者。蓋五星精也。夫子未生之前,麟吐玉書於闕里人家,文云:『水精子,繼衰周為素王。』徵在以繡紱繫麟之角。相者云:『夫子殷湯之後,水德而為素王。』」
而一般對孔子的慣用敬稱為孔夫子英語等西方語言中的Confucius則是「孔夫子」(Con-Fu-Ci)的拉丁語化。孔子為魯國人,遠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後,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國
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,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宋公仲,十二世祖是宋前閔公,十一世祖弗父何讓位給弟宋厲公,拜為宋國上卿。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,曾為大司馬,在宮廷內亂中被殺,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鄒邑定居,作魯國大夫
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,為鄒邑大夫。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,他望子心切,於是續娶一妾,得一子名孟皮,卻腳有殘疾。叔梁紇在七十二歲時三度娶妻,娶了十八歲的顏徵在[來源請求],由於婚姻不合禮制,被史書稱為野合,約在魯襄公廿二年(公元前551年)生下孔丘。顏徵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,故取名,字仲尼
 孔子為魯國人,遠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後,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國
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,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宋公仲,十二世祖是宋前閔公,十一世祖弗父何讓位給弟宋厲公,拜為宋國上卿。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,曾為大司馬,在宮廷內亂中被殺,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鄒邑定居,作魯國大夫
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,為鄒邑大夫。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,他望子心切,於是續娶一妾,得一子名孟皮,卻腳有殘疾。叔梁紇在七十二歲時三度娶妻,娶了十八歲的顏徵在[來源請求],由於婚姻不合禮制,被史書稱為野合,約在魯襄公廿二年(公元前551年)生下孔丘。顏徵在曾私下至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,故取名,字仲尼
晚年的孔子顛沛流離凡十四年,前484年,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,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,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。前483年,獨子孔鯉先孔子而死[27]。前481年,顏回先他而去世。孔子有所感慨:「昔從我於陳蔡者,皆不及門也。」哀公十四年夏,齊國陳恆弒其君,孔子齋戒沐浴三天,向哀公懇請伐齊,哀公讓他「告季孫」,後孔子向季康子請求出兵,結果遭到拒絕。公元前479年3月9日(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,儒略曆3月9日,格里曆3月4日,夏曆二月十一),孔子逝世,終年七十三歲,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。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,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。
回首一生,孔子說: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